当前位置:甘肃方圆拍卖有限公司 >> 拍卖知识 >> 浏览文章
 

拍卖师要准确把握客户、竞买人的心理
日期:2014年03月06日 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文章点击数:

 

《拍卖场上的心理学》在2013年首次成为拍卖师网络继续教育的一门课程,并受到广泛好评。这门课程,力求让新获证书的拍卖师们去熟悉真实的拍卖场,了解竞买人在拍卖场场上场下的心理现象和活动特征,为未来他们主持拍卖会奠定心理基础。

拍卖和心理学“喜结良缘”

拍卖是一种特殊的商业销售模式,将拍卖与应用心理学、商业心理学进行有效的组合,形成了拍卖心理学,它是拍卖和心理学领域一个课程突破。也是职业教育部努力推动顺应拍卖培训发展的结果。

重点放在利用心理学的规律来解释拍卖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,帮助拍卖师准确把握客户、竞买人的心理。

熟悉“稀缺效应”   做好拍卖策划

俗话说物以稀为贵,从心理学角度看,物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它在人们眼中的价值。那么,针对拍卖的特性,可以利用竞买人“买好买贵”的心理,以占有稀缺资源来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。

拍卖策划应该充分利用“稀缺效应”原理,从细节入手做准备。例如在艺术品拍卖预展上,充分展示标的之美,显示其独特性和精美性,将油画、国画、瓷器、佛像等分门别类陈列,配以不同色调的灯光,将买家的品味和拍卖标的很好的融合,为正式拍卖活动打下基础。此外,像林志玲激情义拍、刘烨“饮酒助拍”等利用名人效应的经典案例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知晓“最后通牒效应”  提高拍卖工作效率

“最后通牒效应”指人对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,总是习惯与在最后期限即将来临的阶段,才努力完成。也就是说人总有一种拖拉的倾向。拍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交易模式,能够非常好地解决这种拖拉习惯。因为在拍卖会举行前的拍卖公告就类似“最后通牒效应”,这改变了传统销售中不紧不慢,没有时间约束,与买方讨价还价的单一买卖模式,打破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性的格局。

针对过去一些买家经常以领导不在、会计结账为借口拖延买卖合议、价款结付等问题,拍卖采用了主动出击的模式,让标的物由“求人买”变成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,减少了中介人的工作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同时,拍卖企业和拍卖师可以改被动为主动,结合拍品的情况,自由轻松地掌握拍卖的节奏、时间和拍卖现场,让拍卖标的物真正流转起来。

用好“超限效应”   善于把握拍卖全场

“超限效应”形象的指当外界刺激过多、过强和时间过久,会让人产生心理不耐难和反抗的心理。这主要是指在拍卖会场上,当拍卖师报价到一定价位时,暂无人应价,拍卖师反复报出当前的价格,导致拍卖现场出现冷场或无人应价。

出现“超限效应”主要原因可能有:一是拍卖师缺乏自信;二是拍卖师低估了竞买人的专业性;三是拍卖师说话有唠叨的习惯;四是拍卖师有炫耀自己的意图。这四种想法都是一个成熟的拍卖师忌讳的。

拍卖师应该塑造属于自己的职业风格,在不同拍卖场合对应使用不同的拍卖方式。在艺术品拍卖中,要简洁明快,因为竞买人多是专业买家,其艺术素养不比拍卖师差,过多的拍品介绍易招致竞买人的反感。而土地等资产类拍卖宜采用拖长的喊价模式,调动现场买家的紧张心理,给他们最后的决策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。一个优秀的拍卖师不仅是使用拍卖语言的高手,更会用眼神、笑容或肢体语言来控制场面。

分门别类的设计  让拍卖心理学更加实用

其中既有反映增价幅度原理与主持应对的“登门坎效应”和“贝勃定律”,也有关于拍卖师主持语言规律的“最后通牒效应”和”鲶鱼效应”,有助于提高拍卖师主持素质的心理学概念“动机适度定律”和“超限效应”,也有针对客户心理的拍卖策划内容时的“稀缺效应”和“近因效应”,最后还有关于拍卖师待客之道的“沉默效应”和“自己人效应”,理论与实际的对应性非常强。

了解实际主持拍卖与考试模拟主持上的差异,日后更好地站稳属于自己的三尺拍卖台。

 

 
上一篇:购买拍卖房要注意些什么 七大流程轻松掌握
 
下一篇:拍卖底价是如何计算的
 
     
甘肃方圆拍卖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: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陇南大厦东楼1902室      技术支持:甘肃星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